【關鍵詞】 新兵;脛骨;骨膜炎
新兵脛骨骨膜炎是新兵集訓過程中脛骨骨膜的急性損傷性炎癥。近年來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兵源素質變化及訓練過程中衛生防護不足,脛骨骨膜炎已成為部隊訓練的常見病。我院3年來共診治新兵脛骨骨膜炎23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23例均為男性。年齡16~22歲,平均18.5歲。入伍時間3個月以內者15例,3~6個月8例;發生于訓練第3~4周者18例,第5~12周者為5例。其中發生疲勞骨折2例,位于脛骨中段,均為橫形裂紋骨折。
1.2 診斷標準 主要表現為訓練后出現小腿中段內側疼痛腫脹,活動后加重,休息可緩解。觸診局部皮溫增高,壓痛范圍廣泛,并有梭形隆起,質硬。發生骨折時有局限性壓痛點。脛骨骨膜炎早期X線片無異常改變,晚期可見骨膜平行增生變厚,密度均勻,骨皮質無破壞,發生疲勞骨折時早期疼痛點的切線位可見局限性骨質稀疏脫鈣,晚期可見骨折線及骨痂形成。
1.3 治療方法 酌情減輕訓練強度或臥床休息,口服吲哚美辛,局部應用解痙鎮痛酊,同時進行理療、按摩,必要時制動患肢,改善局部血運,促進炎癥吸收。癥狀嚴重者予抗生素預防感染。骨折若無移位可行石膏外固定6~8周。
2 討論
正常人小腿脛骨中段在負壓情況下所承受的應力較大,容易損傷。當新兵反復進行隊列、越野等超負荷、高強度的訓練時,使小腿肌肉疲勞,從而喪失對脛骨的保護作用。若應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且超過脛骨的負荷即可造成骨膜的損傷,同時骨小梁受到反復的閾下創傷,最終導致骨的連續性破壞,出現疲勞骨折。
新兵脛骨骨膜炎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防治:(1)科學安排訓練內容、強度和時間,循序漸進,避免單個項目的超負荷重復訓練。由于新兵脛骨膜腹炎和疲勞骨折在開訓后第4周為第一高峰階段,在發生脛骨骨膜炎的高峰前期可靈活進行其他訓練科目和內容,以減輕脛骨所承受的持續性超負荷應力作用,從而降低脛骨骨膜炎的發生機會。(2)避免使用疲勞戰術,保證戰士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每日睡眠不得少于8 h,睡前養成洗浴、小腿按摩的良好衛生習慣,以改善局部循環,促進酸性代謝產物的吸收,消除疲勞。(3)改善訓練場地和訓練條件,選擇平整、硬度適中的路面,如泥土地或柏油路訓練,就能減少脛骨的應力負荷,從而能有效地防止發生脛骨骨膜炎和疲勞骨折。(4)新兵脛骨骨膜炎以預防為主,當新兵開訓后的第3~4周發生小腿前內側疼痛時,應引起高度警惕,可酌情降低訓練強度,改變訓練方式,使用彈力繃帶裹腿,減少脛骨承受的應力負荷,癥狀較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延遲診斷和治療,不但增加了治療難度,延長了病程,還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本組23例發病前均有小腿腫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由于忽視早期診治,繼續訓練,以至于脛骨骨膜炎和疲勞骨折發生后才送醫院治療,這是今后新兵訓練中應當吸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