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及分析業務流程(Business Process)是為了盡快理清系統范圍,以便估算開發成本及時間,可不是為了要改造業務流程,系統分析員千萬別誤解了此步驟之目的。所以,系統分析員在定義及分析業務流程時,記得挑選跟系統有關的業務流程。
無法確定系統范圍,就無法估算系統開發所需的成本及時間,當然整個項目也就無法全面展開。所以,系統分析員要盡快完成此項目,最好在一、兩周內可以依次生成下列UML文件:
●CIM-1:定義業務流程(業務用例圖)
●CIM-2:分析業務流程(活動圖)
●CIM-3:定義系統范圍(系統用例圖)
CIM-1:
系統分析員經過了CIM1~3階段之后,將定義出一堆的系統用例,隨后從中挑選出首批開發的系統用例,這才算確定了系統范圍,也才能夠估算開發成本及時間,并且正式進入PIM階段。
業務用例圖的主要組成元素是業務用例和業務執行者。每一個業務用例代表一條業務流程,業務執行者則代表位于業務組織外但會啟動或參與業務流程的人(或其它系統)。
CIM-2:
通過CIM-1圈出了系統將參與的業務流程之后,針對每一個業務用例,系統分析員得開始分析它的工作流程,并且繪制活動圖(Activity Diagram)與業務人員取得共識。隨后到了CIM-3時,才能夠依此定義出系統可以協助之處,并且規劃出系統范圍。
選用活動圖作為分析業務流程的工具,主要是因為它能夠讓系統分析員聚焦在流程內部的一連串工作。在這一連串的工作項目中,有些工作項目可能是純人工操作,另一些工作項目則可能有系統的協助。找出可信息化的工作項目,并以此定義出系統未來可以提供的服務項目,也就定義出初步的系統范圍了。
CIM-3:
經過了CIM-1的定義業務程序以及CIM-2的分析業務流程之后,終于進入到CIM-3這場壓軸戲了。CIM-1和CIM-2的生成文件,跟CIM-3的生成文件之間,有如下的關聯性:
●CIM-1中的業務執行者,以及CIM-2中的動作負責人,都可能成為CIM-3的系統執行者(System Actor)。
●CIM-2活動圖中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成為CIM-3的系統用例。
在CIM-3中,系統分析員將分析CIM-2生成的所有活動圖,定義出一堆的系統用例。隨后,待項目經理及相關人士從中挑選一批系統用例,作為首期發布(Release)的系統用例。此外,系統分析員也將帶著這批選中的系統用例進入PIM-1,開始詳述每一個系統用例的詳細規格。
系統分析員在定義系統用例時,可以參考下列建議:
1、每一個系統用例最好只有一個啟動者。
2、系統用例執行時間,如果有聯機其他系統,將它們列為支持者。
3、遇到定時啟動的系統用例,可以定義一個名為“定時啟動者(Timer)”的虛擬啟動者。
啟動用例的執行者,特稱為“啟動者”(Initiator),其余不具有啟動特質的執行者,可稱之為“支持者”(Support)。直接操作計算機的用戶,通常就是系統用例的啟動者。而且在系統用例執行期間,有時會需要聯機其他系統以取得協助,這些聯機系統就是支持者。
系統分析員可以先從“CIM-1的業務執行者”和“CIM-2的動作負責人”這兩處先找尋激活者。
系統分析員在繪制系統用例圖時,可以采用下列幾項常見做法:
1、采用帶箭頭關系線,讓啟動者指向用例,用例指向支持者。這樣一來,從圖上就可以明確分辨出啟動者與支持者。
2、一個用例通常只有一個啟動者,不過可能出現多個支持者。
3、如果有多個啟動者的情況,嘗試切割成一人一會話(One user, One Session)。
4、有時不同用戶都具有啟動用例的特性,建議在圖上繪出最重要或最主要的啟動者,基余啟動者記錄在用例敘述里,這樣可以降低圖的復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