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木鑾
在歐洲,經常可以聽到一句笑話:“瑞典這個國家會在7月關閉。”每年這個季節,這里的社會好像進入停頓狀態。大多數人關上辦公室的門,去森林或海濱度假。按規定,當地人一年可以享受5周的帶薪休假,因此,瑞典人大多選擇天氣最好的7月。
如最近國內媒體報道,瑞典人的收入差距小,住房上力求保證人人有房。此外,瑞典還有全免費的教育和近乎免費的醫療。如果因病無法工作,還能獲得至少75%的工資……感覺上,瑞典的社會形態真的很接近社會主義。
從經濟數據來說,在20世紀,瑞典經濟表現不凡。生活質量等綜合指標一直在世界前八名之內。1992年人均GNP27010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人均GNP24740美元,與美國并列為世界第五名。
如果把瑞典居民按收入分為五類。最低的一類居民占13.2%,最高的一類占36.9%,這種均等化程度讓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非常羨慕。有一個更為具體的數據是,瑞典年薪最高的前10位企業家平均稅后年薪只高于普通工人工資的14倍左右。瑞典的經濟學家稱,20世紀瑞典經濟是“混合經濟”模型: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實施強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在競爭與壟斷中尋找妥協的道路;工會的力量特別強大,解雇一名員工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但是,自本世紀以來,北歐和西歐國家普遍陷入同樣的困境:人口老齡化,社保開支不堪重負,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沒有新的工作機會等等。一位歐洲知名的宏觀經濟學家曾與筆者聊天,他說,如果一個工人因為中歐貿易戰而買不到一雙中國造的球鞋,他頂多發個牢騷,或者不買了或者改買當地產但是更貴的球鞋。但是,如果讓他們失去飯碗,那他們的反應就要激烈得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企業轉向東歐、東亞,北歐和西歐的就業機會減少。現在的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Fredrik Reinfeldt)去年在競選中就說,瑞典自從1950年起,就幾乎沒有產生新的私人企業工作崗位了。30%的瑞典人是在政府機關工作,小生意因勞工規則而受到不少的限制。因此,失業率的高企將給社會帶來眾多的麻煩。
而且,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之前所做的調查顯示,瑞典的真正失業率不是官方所說的6%,而是16%。原因就是官方并沒有把生病的人、正在受訓的人、早期退休的人或是那些因為沒有工作只好在學校念書的學生計算在內。按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算法,瑞典有超過100萬人沒有工作。因此,英國《經濟學人》的文章說,瑞典在“粉飾”其失業率方面的水平可謂世界冠軍級水平。
以現在的經濟數據來測算,瑞典經濟上的黃金時代已不再是現在時。1970年,瑞典在經合組織中富裕程度排名第四。但是,到1998年,瑞典在經合組織中的排名已經下降到第16位。現在的名次還在下降中。因此,2006年9月17日揭曉的瑞典大選中以溫和聯合黨為主的反對黨,也就是所謂的中右聯盟擊敗了中左聯盟。當時英國的《商業周刊》以《瑞典向右轉》為題來報道本次瑞典大選結果。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MBA學位的賴因費爾特18歲就加入“萬年在野黨”——溫和黨青年團。1991年他當選為瑞典國會議員,專門從事改善瑞典經濟的工作。他擔任首相后,就開始對雇主減稅,鼓勵他們雇用長期失業的年輕人,并計劃賣出政府在通訊和航空公司的股份。他還計劃減少一般失業人群的社會福利,實行更具彈性的就業合同,增強雇主解聘員工的權利。
回顧一下法國新任總統薩科奇的經濟主張吧:減征4%的稅收以及社會保障費用;增加勞動合同的彈性,雇主在解聘員工方面獲得更大的便利性;豁免對超時工作以及社會保險費用的征稅。
對比一下,這兩人的計劃是何其相似!
再比較一下德國當家人默克爾,她的政策幾乎與英國的撒切爾、美國的里根相似,就是放松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例如2006年6月,默克爾推行一項新的醫療改革,這種改革將導致醫保的繳費上升。
雖然有各種黨派力量及反對團體的制約,但是賴因費爾特、默克爾、薩科奇推行右派政策是毫無疑問的。他們的執政理念與馬克思的理論相去甚遠,甚至是截然相反。
因此,如果僅僅是靜態地評判瑞典,甚至用中國的標準來套瑞典,實在是有過于天真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