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婁思權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 脊髓型頸椎病在X線片上的特點:有一般頸椎退變的X線平片所見,在側位X線片可見頸椎發僵,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有骨質增生,項韌帶可有鈣化現象:過伸過屈側位片可顯示病變節段不穩定,病變節段在屈伸時活動過彥等。除此以外,還可發現有各種原因導致的椎管狹窄存在,多數可以發現有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通過測量),部分病人還可發現有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等,有時也可發現有椎體分隔不全等先天性畸形存在。
* 脊髓型頸椎病在核磁共振(MRl)上的特點:核磁共振可較清晰地發現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椎體后緣骨刺以及它們對硬膜囊和脊髓的壓迫程度、壓迫部位,可發現后縱韌帶骨化和黃韌帶鈣化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對硬膜囊和脊髓的壓迫程度及部位;還可以看到脊髓受壓后變形的情況,在縱斷面上可顯示脊髓多節段受壓呈波浪樣的壓跡、嚴重者可發現脊髓變細等;還可發現脊髓的異常信號,包括缺血、水腫和壞死的信號。在正常情況下,在橫斷面上的核磁共振圖像可見脊髓呈橢圓形或接近橢圓形,脊髓受壓變形后可以變扁,可以看到脊髓受壓后出現的:凹陷及壓跡等。但頸椎椎管狹窄的情況在核磁共振上難以有清楚的顯現。
核磁共振還可有助于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在與椎管內腫瘤、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癥等疾病的鑒別中,核磁共振是首選的檢查措施。
* 脊髓型頸椎病在CT及CTM檢查上的特點:頸椎病病人做CT不如核磁共振有價值,但在顯示椎管狹窄、后縱韌帶骨化(OPLL)、黃韌帶鈣化以及椎體后緣骨刺等情況方面,比核磁共振清楚。如進行CTM(脊髓造影加CT)檢查,則還可以發現脊髓受壓后變形的情況,對于明確脊髓受壓的程度和節段很有意義,但CTM為有創性檢查,病人可能出現對造影劑過敏等不良反應,因而不如核磁共振安全有效。
* 脊髓型頸椎病的脊髓造影:過去對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常做脊髓造影檢查,以造影劑在椎間盤突出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梗阻來確定病變的節段和部位。近年來由于影像技術的發展如核磁共振的應用,脊髓造影已趨于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