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飛機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歡的研究生,結果失敗,卻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今年是考還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費時間;但是不考又不放心,已經糾結半年了。
我問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
她說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個小時,學了3個月,考前一周突擊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問她,現在你每天煩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時間
她說從過年到現在(6個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煩死了。
花時間來郁悶,是等待成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這位女生花來郁悶的時間,如果是每天5小時(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個月,那就是900小時。而去年她差3分就過的考研,每天用4小時,3個月,考前突擊一周(算每天20小時),成本計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
等待成本:5h×6×
等待成本幾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這個故事里面,這個人陷入一個這樣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沒有時間和信心;越沒有時間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這個人會在今年考研前最終放棄,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慮會繼續消磨這個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終有一天完全放棄為止。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我在一個聚會時談到了等死模式。聽完我這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走出去,十分鐘后滿臉喜色地回來告訴我們,YEAH!成了
posted on 2015-09-15 15:26
jay 閱讀(69)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