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設計模式的精髓在于封裝變化點,對設計模式的理解與掌握,不在于模式中各個類之間的關系理清,更不在于具體的語言,而在于模式面臨的需求場景。要從發現需求變動,準確找到變化點,從如何封裝它的角度去研究,去學習,而不要拘泥于具體的形式。
閱讀全文
閱讀全文
常用鏈接留言簿(18)我參與的團隊隨筆檔案相冊報表搜索最新評論
|
2009年3月4日 #
摘要: 設計模式的精髓在于封裝變化點,對設計模式的理解與掌握,不在于模式中各個類之間的關系理清,更不在于具體的語言,而在于模式面臨的需求場景。要從發現需求變動,準確找到變化點,從如何封裝它的角度去研究,去學習,而不要拘泥于具體的形式。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21日 #
摘要: 訪問者模式(Visitor)是一種分離對象數據結構與行為的方法,通過這種分離,可以為一個已存在的類或類群增加新的操作而無需為它們作任何修改。 閱讀全文
摘要: 策略模式(Strategy)目的是,定義一系列算法,將每個算法封裝起來,并讓他們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讓算法獨立于使用它的客戶而變化。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17日 #
摘要: 狀態模式(State)允許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的時候改變行為。 閱讀全文
摘要: 備忘錄模式(Memento)的定義為:在不破壞封閉的前提下,捕獲并保存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這樣可以將對象恢復到原先的狀態。
很多應用程序中的Ctrl+Z會取消最后一次用戶操作,如果不用備忘模式,看管者(caretaker)對象要備份原發器(Originator)對象狀態,并且要清楚原發器內部的結構,這樣在原發器上的任何修改,看管者都要做相應的修改,使用備記錄模式可以解決這種問題,備忘錄封閉保存備份的狀態,當原發器提出備份請求,它就會創建一個備忘錄對象返回給看者。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16日 #
摘要: 觀察者模式(Observer)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系,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 所有依賴于它的對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動更新。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15日 #
摘要: 中介者模式(Mediator)定義一個對象封裝一系列多個對象如何相互作用,使得對象間不需要顯式地相互引用,從而使其耦合更加松散,并且還讓我們可以獨立變化多個對象相互作用。 閱讀全文
摘要: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種方法可以訪問聚合對象,而不用暴露這個對象的內部表示。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14日 #
摘要: 命令模式(Command)的目標是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因此可以參數化多個客戶的不同請求,將請求排除,記錄請求日志,并支持撤消操作。 閱讀全文
2009年2月13日 #
摘要: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的目標是使多個對象都有機會處理請求,從而避免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耦合關系。將這些對象連成一條鏈,并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一個對象處理它為止。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