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J 1496 C++ (圖論)
//匈牙利算法實現二分圖的最大匹配,較最大流實現來的簡單些//特點不需要建模,原理還是樸素最大流原理,尋找增廣路徑用DFS,如找到一條增廣路徑,沿路邊取反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m,res;
int l[300],r[300],map[300][300],used[300];
bool path(int u)
{int v;
for(v=0;v<m;v++)
if(map[u][v] && !used[v])
{used[v]=1;
if(r[v]==-1 || path(r[v]))
{ l[u]=v;
r[v]=u;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void solve()
{ int i;
memset(l,-1,sizeof(l));
memset(r,-1,sizeof(r));
for(i=0;i<n;i++)
if(l[i]==-1)
{ memset(used,0,sizeof(used));
if(path(i))
res++;
}
}
int main()
{ int Case,i,j,k,temp;
freopen("in.txt","r",stdin);
freopen("out.txt","w",stdout);
scanf("%d",&Case);
while(Case--)
{ memset(map,0,sizeof(map));
scanf("%d%d",&n,&m);
for(i=0;i<n;i++)
{ scanf("%d",&k);
for(j=0;j<k;j++)
{scanf("%d",&temp);
map[i][temp-1]=1;
}
}
res=0;
solve();
if(res==n)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
return 0;
}
什么是二分圖,什么是二分圖的最大匹配,這些定義我就不講了,網上隨便都找得到。二分圖的最大匹配有兩種求法,第一種是最大流(我在此假設讀者已有網絡流的知識);第二種就是我現在要講的匈牙利算法。這個算法說白了就是最大流的算法,但是它跟據二分圖匹配這個問題的特點,把最大流算法做了簡化,提高了效率。匈牙利算法其實很簡單,但是網上搜不到什么說得清楚的文章。所以我決定要寫一下。
最大流算法的核心問題就是找增廣路徑(augment path)。匈牙利算法也不例外,它的基本模式就是:
while 找得到增廣路徑
do 把增廣路徑加入到最大匹配中去
可見和最大流算法是一樣的。但是這里的增廣路徑就有它一定的特殊性,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注:匈牙利算法雖然根本上是最大流算法,但是它不需要建網絡模型,所以圖中不再需要源點和匯點,僅僅是一個二分圖。每條邊也不需要有方向。)


圖1是我給出的二分圖中的一個匹配:[1,5]和[2,6]。圖2就是在這個匹配的基礎上找到的一條增廣路徑:3->6->2->5->1->4。
(1)有奇數條邊。
(2)起點在二分圖的左半邊,終點在右半邊。
(3)路徑上的點一定是一個在左半邊,一個在右半邊,交替出現。(其實二分圖的性質就決定了這一點,因為二分圖同一邊的點之間沒有邊相連,不要忘記哦。)
(4)整條路徑上沒有重復的點。
(5)起點和終點都是目前還沒有配對的點,而其它所有點都是已經配好對的。(如圖1、圖2所示,[1,5]和[2,6]在圖1中是兩對已經配好對的點;而起點3和終點4目前還沒有與其它點配對。)
(6)路徑上的所有第奇數條邊都不在原匹配中,所有第偶數條邊都出現在原匹配中。(如圖1、圖2所示,原有的匹配是[1,5]和[2,6],這兩條配匹的邊在圖2給出的增廣路徑中分邊是第2和第4條邊。而增廣路徑的第1、3、5條邊都沒有出現在圖1給出的匹配中。)
(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把增廣路徑上的所有第奇數條邊加入到原匹配中去,并把增廣路徑中的所有第偶數條邊從原匹配中刪除(這個操作稱為增廣路徑的
不難想通,在最初始時,還沒有任何匹配時,圖1中的兩條灰色的邊本身也是增廣路徑。因此在這張二分圖中尋找最大配匹的過程可能如下:
(1)找到增廣路徑1->5,把它取反,則匹配數增加到1。
(2)找到增廣路徑2->6,把它取反,則匹配數增加到2。
(3)找到增廣路徑3->6->2->5->1->4,把它取反,則匹配數增加到3。
(4)再也找不到增廣路徑,結束。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的流程。也可能有別的找增廣路徑的順序,或者找到不同的增廣路徑,最終的匹配方案也可能不一樣。但是最大匹配數一定都是相同的。
對于增廣路徑還可以用一個遞歸的方法來描述。這個描述不一定最準確,但是它揭示了尋找增廣路徑的一般方法:
“從點A出發的增廣路徑”一定首先連向一個在原匹配中沒有與點A配對的點B。如果點B在原匹配中沒有與任何點配對,則它就是這條增廣路徑的終點;反之,如果點B已與點C配對,那么這條增廣路徑就是從A到B,再從B到C,再加上“從點C出發的增廣路徑”。并且,這條從C出發的增廣路徑中不能與前半部分的增廣路徑有重復的點。
比如圖2中,我們要尋找一條從3出發的增廣路徑,要做以下3步:
(1)首先從3出發,它能連到的點只有6,而6在圖1中已經與2配對,所以目前的增廣路徑就是3->6->2再加上從2出發的增廣路徑。
(2)從2出發,它能連到的不與前半部分路徑重復的點只有5,而且5確實在原匹配中沒有與2配對。所以從2連到5。但5在圖1中已經與1配對,所以目前的增廣路徑為3->6->2->5->1再加上從1出發的增廣路徑。
(3)從1出發,能連到的不與自已配對并且不與前半部分路徑重復的點只有4。因為4在圖1中沒有與任何點配對,所以它就是終點。所以最終的增廣路徑是3->6->2->5->1->4。
但是嚴格地說,以上過程中從2出發的增廣路徑(2->5->1->4)和從1出發的增廣路徑(1->4)并不是真正的增廣路徑。因為它們不符合前面講過的增廣路徑的第5條性質,它們的起點都是已經配過對的點。我們在這里稱它們為“增廣路徑”只是為了方便說明整個搜尋的過程。而這兩條路徑本身只能算是兩個不為外界所知的子過程的返回結果。
顯然,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搜尋增廣路徑的方法就是DFS,可以寫成一個遞歸函數。當然,用BFS也完全可以實現。
至此,理論基礎部份講完了。但是要完成匈牙利算法,還需要一個重要的定理:
如果從一個點A出發,沒有找到增廣路徑,那么無論再從別的點出發找到多少增廣路徑來改變現在的匹配,從A出發都永遠找不到增廣路徑。
初始時最大匹配為空
for 二分圖左半邊的每個點i
do 從點i出發尋找增廣路徑。如果找到,則把它取反(即增加了總了匹配數)。
如果二分圖的左半邊一共有n個點,那么最多找n條增廣路徑。如果圖中共有m條邊,那么每找一條增廣路徑(DFS或BFS)時最多把所有邊遍歷一遍,所花時間也就是m。所以總的時間大概就是O(n * m)。

posted on 2008-11-29 13:08 蝸牛 閱讀(1321)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ACM ICPC